首页 > 专题专栏 > 老虎机游戏:十四五规划 > 专项规划

老虎机游戏:“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22-05-30 14:31 信息来源:老虎机游戏:政府办公室


洪江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推进十四五时期洪江市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法律法规及《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湖南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有关规划要求和决策部署,结合洪江市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分析

(一)十三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洪江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应急管理机构改革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全市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类安全生产指标得到有效控制,事故起数、灾害事故总量及伤亡人数持续下降,应急管理能力稳步提升。

强力推进机构改革顺应改革大势,洪江市原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政府应急办、市民政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的相关职能职责组建市应急管理局,应急管理局组建以来,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狠抓工作落实,按照边组建、边应急的思路,加快机构改革工作,确保改革期间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档、不留过渡期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市设立15个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搭建五办一中心应急指挥组织架构(应急指挥中心、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并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延伸应急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网络,增强基层应急管理力量。

严守安全生产基本盘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市应急管理局切实履行灾害防控综合防、牵头救、统筹助三大职责,着力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和加强应急演练,切实加强科技信息化支撑,大力开展六有乡镇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进一步锤炼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应急管理队伍。全市上下始终突出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紧盯重点行业、关键环节,坚持边查边改、立查立改,全面深入细致排查治理安全风险隐患,建立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整改要求,扎实推进大排查大整治大管控三大行动、强执法防事故行动等专项行动,开展系列整顿关闭工作,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隐患,十三五期间,依法关闭烟花爆竹生产企业3家、非煤矿山30家,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全省平均值。20192020我市连续两年被怀化市评为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优秀单位,全市生产安全和非生产安全事故总体可控,安全形势比较平稳。

自然灾害防控成效显著全市各级各部门把自然灾害防控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时刻保持临战状态,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底线。2019以来,全市共科学应对30余轮强降雨,依托一单四制平台立案重大火灾隐患单位18家,推动整改销案18家,应急管理部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科学研判、精准调度,以一万的努力确保不发生万一,做到了无因洪灾死一人,未垮一库一坝,未发生重大以上森林火灾,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同时迅速行动,高效开展救灾保障工作,切实保障受灾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地方住、因灾致病得到及时救治。

应急能力得到提升:成立应急救援协会,整合社会团体和社会辅助救援力量。建立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250人,群众森林消防队伍20700人,初步形成了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社会救援力量为辅助的大应急、大救援体系。

持续完善应急设施建设一是完成洪江市应急指挥中心筹建,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指挥的硬件条件,满足大应急值守工作需求。二是完善应急指挥信息化体系建设。拓展视频会商系统,横向接入10个重点要害部门的视频会商系统和监控系统;纵向接入20个乡镇的应急视频会商系统,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建成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生产在线监测预警系统,接入山洪灾害监测系统、公安天网系统、智慧城管系统、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管理平台和国家应急指挥综合业务系统等,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宣传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扎实开展。2020年以来,全市共开展电视宣传618次、出动宣传车395台次、张贴悬挂标语横幅600余条、禁火令8.78余张。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举办展览4场;加强应急演练,累计开展应急演练10次,参与人次达300人,其中随时随地随机、实兵实装实操的“三随三实”演练23次。全年开展乡镇级以上护林员业务培训40多次,培训护林员1380多人次,确保护林防火工作根植于基层,延伸到末梢。

(二)面临的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十四五时期,我市安全生产总体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各类自然灾害风险不确定性呈增加和复杂趋势,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任务艰巨,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安全生产形势复杂严峻: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安全生产仍处于事故易发多发的特殊时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存量风险和新增风险交织、耦合、演化。我市重点行业领域方面:一是非煤矿山,共有30家(地下矿山8家,露天矿山22家),正常生产的非煤矿山1家(其中地下矿山0家、露天矿山1家);尾矿库数量控制在10座以内,原则上只减不增二是危险化学品,各类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企业36家,其中危化生产企业1家,仓储(油库)经营企业1家;三是烟花爆竹,批发经营企业3家,零售店97家;四是消防,共列管消防安全重点单位89家,现有高层建筑72栋,地下建筑17处,公众聚集场所30个,易燃易爆场所25,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个,农村团寨69家,其中30-49户的34家,50-99户的19家,100-199户的13家,200户以上的3五是特种设备。目前老虎机游戏:注册登记在用的特种设备共761台(套),其中锅炉16台、压力容器120台、电梯550台、起重机械68台、厂场内机车5台、压力管道12.7千米、大型游乐设施2台,气瓶6万余只。综上,风险源点多面广、管控难度大,高危行业门类齐全、规模小、基础差的现状短期难以根本性改变,整体安全生产风险突出,在责任落实、风险排查、隐患整治方面仍存在不足。

自然灾害防治任务艰巨:老虎机游戏:位于湖南省西部雪峰山脉中段,是典型的山区、林区、库区,自然灾害种类众多,山区道路安全状况差、农村团寨多,水域面积广,山洪、地质灾害易发。一是水旱灾害,境内共有大小溪河327条,其中一级支流29条,二级支流47条,全长1170 公里。主要河流为沅水和?水,其中境内沅水长106.7公里、?水长15.35公里现有各类水库(电站)120座,其中大型水库(电站)2座(托口、安江),中型水库(电站)3座(八面山、黄狮洞、玉龙岩),小一型水库(电站)26座,小二型水库89;山塘4929口,堤防3处。我市洪涝灾害频发,干旱缺水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洪涝灾害21次、严重旱灾9二是地质灾害,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68处,其中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6处三是气象灾害,影响我市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涝灾害、干旱、倒春寒、寒露风、低温雨雪冰冻、高温热害、大风等;是森林火灾,十三五期间共发生森林火灾15起,受害森林面积120.22公顷。现有森林面积15.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1.09%,随着林下可燃物积累加快,森林火险形势非常严峻;五是地震灾害怀化市处于常德-贵定(贵州黔东南)地震构造带上,市域内有乌宿、会同等6条主要断裂,其中穿过老虎机游戏:境内的断裂有3条,分别是溆浦-洪江-靖州断裂、溆浦-洪江-五团断裂和会同断裂,具备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老虎机游戏:托口水电站属于大型水库,也存在长年蓄水诱发水库地震的可能。

体制机制法治有待加强:自然灾害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还不够清晰,应急管理监管执法职责需进一步整合,监管执法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应急预案体系不完整、衔接不紧密、实用性不强,应急预案管理水平不高,应急演练覆盖不全面。

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力量不足,应急物资缺乏,基础设施及装备条件薄弱,信息共享不充分,应急指挥调度难度大。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条件薄弱、城乡重要基础设施设防条件偏低等问题突出。应急专业人才匮乏,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监测网络不健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较弱,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需进一步提高,覆盖面需进一步加大。安全应急产业布局分散,集聚优势不明显,保障支撑能力与区域应急需求不够匹配。

全社会应急意识有待加强:人民群众风险防范意识较薄弱,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不足,全社会关注参与应急管理的安全应急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人员对于防灾基础建设和灾害紧急处理不够熟悉,需定期开展专业培训

(三)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期间,我市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发展大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把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与根本遵循: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组建应急管理专职机构,重构应急管理体系,为实现应急管理职能的优化协同高效奠定坚实基础。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的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稳定经济增长,持续增加社会民生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为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供更完备、更优质、更坚实的物资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新旧动能快速转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将会大幅提升;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安全基础设施条件持续完善,防灾减灾抗灾基础不断夯实。

人民群众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求的不断提升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持续动力: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安全和健康已经成为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组成,人民群众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将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综合研判,十四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更加复杂,灾害事故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应急管理工作进入挑战机遇并存的战略发展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为方向指引,把内外部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事业迈入深化攻坚的新征程。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市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加强风险防范、应急处置、综合保障等应急能力建设,着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突出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主动防范应对自然灾害,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防范和化解各类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风险,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首位,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生产和谐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树立底线思维和系统观念,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注重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应急管理领域法规制度和标准,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坚持精准治理: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灾害事故致灾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不备。做到预警发布要精准,抢险救援要精准,恢复重建要精准,监管执法要精准。

坚持社会共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群测群防群治,大力弘扬安全应急文化,加大宣教培训和科普力度,强化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好社会参与和市场机制作用,筑牢人民防线。

(三)主要目标

12035年远景目标:2035年,建立与国家、省应急水平相匹配的具有洪江特色的应急体系,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水平达到新高度,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稳定可控,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洪江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2十四五发展目标:2025年,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全市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实现对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的全面有效防控与应对,应急管理水平达到新高度,各项核心指标与湖南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指标保持一致。

十四五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2025年目标

指标性质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5%

约束性

2

重大事故起数

0

约束性

3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5%

约束性

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0%

约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8000

预期性

7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

1%

预期性

注:十四五核心指标的基期值以上级应急管理部门相关规定为准。

分项目标:

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领导体制、指挥体制、监管执法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应急管理责任链条无缝对接,立、改、废、释并举的立法建标机制全面建立,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工作效率、履职能力全面提升。

灾害事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全社会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高危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灾害事故信息及时准确,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0%

巨灾应对准备能力显著增强:综合救援、专业救援、基层救援、社会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应急救援效能显著提升,应急通信、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等方面保障能力全面加强,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10小时以内。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全面加强: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科技支撑体系更加牢固,应急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究、重大装备研发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突破,规模合理、素质优良的应急专业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安全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应急管理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90%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共建共治共享能力大幅跃升: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基层治理的精准化水平持续提升,社会动员能力显著增强,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格局基本形成。群众应急救护培训达标普及率达到2%,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第三章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一)建立应急管理法治体系

1)法规政策体系

加强市级应急管理法制体系建设工作,根据国家、省厅法律法规框架体系研究制定市级灾害事故监测预警、风险防范、应急准备、应急救援、恢复重建、基层标准化建设、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相关制度文件,健全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推进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意见。

2)应急标准体系

根据省厅应急标准体系,严格执行落实安全生产、五大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标准体系,以五大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指南和森林消防专业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指南为指导,推动五大灾害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工作规程和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管理、人员备勤、装备维护、训练演练、保险保障工作标准化。遵照执行省厅在烟花爆竹、矿山(含尾矿库)、化工、工贸等行业应急管理信息化、生产机械自动化方面制定的相关标准。鼓励企业、社会团体聚焦应急管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制定企业标准、团体标准。

3)依法决策、依法执法

遵照依法应急决策制度,将应急管理行政决策全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规范启动条件、实施方式、尽职免责等内容。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和配套制度,严格实施应急管理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强化执法全过程监督,提升安全生产执法效能。加大安全生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全面推行计划执法和四不两直明查暗访、双随机一公开三位一体执法模式,持续推进互联网+执法异地交叉执法,不定期开展网络巡查执法和现场巡查检查,严厉打击非法建设生产经营行为。

(二)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1)健全领导指挥体制

建立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加强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专业委员会建设,细化应急管理责任,厘清相关部门职责边界。推进消防救援队伍和森林消防队伍整合,推动组建统一的领导指挥机关,建立市乡()分级指挥和队伍专业指挥相结合的指挥体制,严格执行国家应急队伍员额编制同步增长机制。推动形成应急管理四级体系五级网络,完善应急管理部门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2)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压紧压实应急管理责任链条: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和属地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社会监督责任四位一体责任体系,强化监督问责追责,准确把握的关系,厘清党委政府与有关部门、应急管理部门与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职责分工,按照市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工作职责制定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形成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大应急管理格局,着力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机制。督促企业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双报告制度。将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和主要负责人同时列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做好安全生产十个一次工作,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与使用等安全经济政策。推广一会三卡制度和安全生产公开承诺制度,实行企业主要负责人、员工安全生产双向承诺。

严格责任追究:严格遵守灾害事故直报制度,严厉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完善重大灾害评估和事故调查机制,依法严格事故调查和问责追责,健全完善典型事故提级调查、问题整改督办和事故结案评估等制度,提高第三方参与力度,组织开展重大灾害事故科学考察与调查。加大对安全生产犯罪的预防惩治力度,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严格落实四不放过制度,建立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评估制度。综合运用巡查、督查等手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

3)优化应急协同机制

充分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的统筹推动作用,强化灾害事故协同应对,建立健全风险防控、监测预警、会商研判、信息共享公开、分级响应、指挥联动、物质保障、善后救助、调查评估、恢复重建、维护稳定等各方面协同机制;强化上下协同,健全灾害事故分级响应制度;强化部门协同,制定政府部门应急管理权责清单;强化区域协同,全面树立灾害事故区域联防协作理念,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打造区域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强化社会协同,健全属地为主的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调用机制。形成部门间、行业间通力协作的应急协同格局。

建立部门间气象、地质灾害、水文、森林火灾信息共享,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论证机制,完善各部门各司其职、应急联动、协同处置机制,建立自然灾害形势定期联合会商和分析研判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广角度、多层次的应急管理数据库,进一步加强公安、应急、交通、住建、生态环境、水利、卫健等部门数据横向打通,市、)、社区)三级应急管理部门数据纵向联通,为预测预警和应急救援提供支撑。

4)完善监管监察体制

按照省厅监管监察体制建设指导意见,有序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优化应急管理系统执法职能,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重点推进基层执法能力建设,充实加强基层一线执法力量优化各级机构设置和布局,充实专业力量,完善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监管监察体制。制定防震减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领域的执法权责配置清单。建立消防执法跨部门协作机制。制定实施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规划,强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机构建设,完善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强化执法工作条件保障。

(三)完善应急管理预案机制

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1+N+X”应急预案体系。按照上下衔接、左右关联、地企协同、联合应对的方式,通过组织机构、联动机制和征求意见实现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与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的有机衔接,提高应急预案实用性。严格执行各类预案编制、评审、评估、发布、备案、实施、监督等管理工作程序。统筹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分级应对制度,综合协调应急预案衔接工作,组织编修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预案,并做好各类应急预案的衔接协调工作,组织开展和指导监督应急预案演练。建立应急预案持续改进机制,适时根据部门和单位人员、机构、应急物资情况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推动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

建立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指挥协同、救援合作机制。落实年度应急演练计划,鼓励开展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加强预案宣传培训,开展常态化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演练,每两年至少开展一次综合应急演练。落实应急演练评估和定期报送制度,推动应急演练制度化、经常化和全员化,提高应急预案实用性、可操作性。


第四章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

(一)提高安全生产综合防范能力

着力化解安全生产存量风险,防范增量风险。制定招商引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完善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论证,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构建周期性、常态化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督促化工、矿山、交通、电力、油气、水利等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督促排查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分布,对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生产安全水平、人口密集重点区域、工业园区以及重点城市安全风险3年开展一次评估,评估结果适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加强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风险评估与安全管控,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和容量,有效落实安全标准、防护设施和管控措施。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决策透明度,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

(二)加强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鼓励和督促相关部门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感知网络系统,建成覆盖全市的矿山(含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接入汇聚两客一危一校车联网管理系统、雪亮工程等城市安全感知数据。推动 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实现对城区重点道路、桥梁(高架桥)、隧道、重要国省干线公路、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和给排水、供电、通信等管网安全智能监控预警。全面推进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在线视频监控系统和重要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监控系统建设。统一生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数据标准,建设生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推动各部门和行业企业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生产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全面汇聚、智能评估、精准预警、趋势预测。

(三)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能力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切实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行动。在全市所有行业领域、所有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行动,采取更加严厉、更加有效的措施,集中打击、整治一批当前表现突出的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推动乡镇党委政府严格落实打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保障制度,对责任不落实、工作走过场致使非法生产企业(单位)存在的,依法依规追责问责。严格贯彻执行刑罚修正案(十一)及其司法解释,按照各行业领域适用具体情形,加强事故前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责任追究。

非煤矿山:依法有序关闭退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重点针对入井人数超过30人、井深超过800米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边坡高度超过200米的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以及尾矿库头顶库、无生产经营主体尾矿库、长期停用尾矿库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协助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风险监测与评估,严厉打击非法开采、以采代探、超层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推广应用凿岩台车、铲运机等远程遥控、无人驾驶技术,推进智慧矿山建设。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头顶库治理,对全市已运行到设计最终标高或不再进行排尾作业的尾矿库,以及停用时间超过3年的尾矿库、没有生产经营主体的尾矿库,完成闭库治理并销号。20226月底前,在用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安装达到100%,并实现全面联网。到2025年底,露天非煤矿山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地下非煤矿山凿岩、铲装、运输等高危作业岗位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尾矿库数量控制在6座以内,原则上只减不增。

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实行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建立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从严实施涉及“三重一高”安全许可及监管。重点针对非法违法“小化工”整治、自动化控制、特殊作业、重大危险源管控以及危险化学品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置等环节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严厉打击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处置等全过程全链条非法行为。重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可燃和有毒气体监测报警、紧急切断、自动化系统装备率和有效投用率达到100%。

烟花爆竹:加强企业本质安全建设,建设烟花爆竹流通交易信息平台,强化烟花爆竹流向信息化管理。督促相关部门重点针对烟花爆竹储存、运输等设施以及经营、运输、燃放、销毁、处置等环节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严厉打击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处置等全过程非法行为。

消防:织密乡镇街道消防安全管理网络,落实网格化消防管理,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整治消防车通道、老旧小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电动自行车、家庭加工作坊、住宿与生产经营储存合用场所、城乡接合部、物流仓储等领域突出消防安全问题。2022年底前,全市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平台基本建成。到2025年底,形成适应多灾种的系统化、智能化、模块化、专业化救援装备系列。十四五时期,每百万人火灾死亡率不高于1.3

特种设备:推动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电梯安全数据信息社会公开,持续推进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对接全市信息化系统。抓好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和定期检验。

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加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空间和安全准入管理,推进工业园区智慧化进程。2022年底前,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完成率和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成率均达到100%,实现对园区内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监控预警。

冶金工贸:加强高温熔融金属、粉尘涉爆、液氨使用、深井铸造、煤气作业等重要区域、重点部位和有限空间作业、动火作业、外委作业等关键环节的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专项治理。

其他:加强道路运输、交通运输、民用爆炸物品、城市建设、危险废物等领域的风险防范,着力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四)推动企业增强安全管理能力

督促企业健全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鼓励企业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安全风险研究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重点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组建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团队,建立重点培养、严格考试、规范管理制度。落实高危行业配备或聘请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要求,推行企业设立安全总监制度。推动企业利用5G等新技术建设智慧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安全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支持专业化安全技术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高水平安全技术和管理服务。

(五)推动全市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跨越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要求,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领域强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险制度,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功能。我市面对新形势,结合大应急需求,持续加大对乡镇、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宣传力度,破解目前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痛点、堵点、难点,确保应保尽保,将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扩展到高危行业、工贸行业、消防安全和应急救援领域,推动全市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跨越式发展,加强事故预防服务,增加隐患排查服务,提升风险管控效率。


第五章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一)提高自然灾害源头管控能力

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全面开展五大灾害风险普查,构建周期性、常态化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机制。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制定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和分灾种防治区划,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区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等相融合,综合平衡和控制高风险区开发建设强度,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和风险容量。探索建立自然灾害红线约束机制。健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将自然灾害风险防范要求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建设、运行各环节,加快形成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的城市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

(二)增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健全自然灾害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制度,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规范。完成五大灾害高风险区域的监测预警数据接入,加强单一自然灾害及多灾种、灾害链全过程监测,优化各类监测站网布局,建设全域覆盖、多系统融合、多部门共享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1+5”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完善跨部门、跨地域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预报发布平台,形成统一的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与开放服务。依托村村响发挥乡村级联动应急广播系统作用,畅通预警预报渠道,建立群防体系。建立市级临灾预警发布平台,实现自然灾害临灾预报信息移动通信(电信、移动、联通)网内用户分市、乡行政区和临灾对象精准发布推送。

(三)强化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协调相关部门推动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震地质灾害综合防御与治理工程,改善城乡防灾基础条件,提升重大基础设施抗灾水平,提升五大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有序加强城市和灾害易发地区交通、水利、通信、能源等关键基础设施设防标准,提升极端自然灾害条件下抗损毁和快速恢复能力,提高国土空间韧性。

(四)提升自然灾害统筹救助能力

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坚持灾后救助与其他专项救助相结合,完善救灾资源动员机制,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支持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依法参与灾害救援救助工作。以受灾人员救助和相关社会救助政策衔接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与乡村振兴、民政部门的协作,形成救助合力。调整优化应急响应启动标准和条件,完善重大自然灾害应对程序和措施,严格执行国家、省厅制定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统筹做好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重大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制度。

加快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建设:配合推进省级中心+区域性基地+临时起降点航空应急保障网络建设。协调推进建设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等重点工程。

加强自然灾害救助信息化建设: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全国应急信息员数据库、应急资源管理平台等数据平台信息化效能,不断提升基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和水平。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推进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救助领域的运用。推动自然灾害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加强对互联网慈善进行有效引导和规范,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推进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

第六章
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一)提高应急指挥协调能力

实施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工程:加强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强化专业化指挥员和专家队伍建设,实现精准指挥;融合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避难场所、生产经营企业、应急物资等基础数据,持续升级应急管理一张图,形成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左右协调、联动互通的高效指挥能力。

成立洪江市应急总指挥部和专项应急指挥部: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全面提升我市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增强应急队伍救援能力

建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推动严格落实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要求,优化力量布局和队伍编成,全面建成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严格落实力量调动权限和程序、属地关系及保障渠道。优化队伍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强化多灾种专业化训练,提高极端条件下综合救援能力。发展政府专职消防员和志愿消防员,建立代训代管机制,实行联勤联管联训联战。推动乡镇(街道)积极组建域机动力量,支持乡镇(街道)、村组(社区)建立专兼结合、一队多能的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实现应急救援力量全覆盖。

提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按照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的原则,加大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力度,提升现有森林防灭火、水上救援等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增加地质灾害、建筑工程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对标上级完善当地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规范队伍认定、管理、培训、调度、救援、保障等机制。

推进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开展社会应急力量调查摸底,建立社会应急力量管理服务平台,制定队伍管理、人员备勤、装备维护、训练演练、奖励激励、调动补助、保险保障等制度,健全属地为主的社会应急力量调用机制,明确参与应急救援的方式、范围。

加强应急专家力量建设:根据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特点,加强应急救援辅助决策型、现场处置型、技术支撑型专家库建设,开展应急专家学术研讨交流,提升应急专家智力支撑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提升应急物资储备能力:结合我市实际,适当扩大市、乡级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品种及数量,加强灾害事故易发多发地的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和特殊稀缺类应急物资储备,提升大型成套应急救援装备的储备水平。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品种规划、采购、储备、调运、使用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库(点)的基础设施条件,健全应急物资管理办法,加强应急物资管理。

提高应急物资运输配送能力:加强区域物资统筹调配,强化与临近县、相关部门、企业的合作,建立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管理协调机制,提升应急物资运输、配送效率。完善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模式,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协同配合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储备资源及各类社会物流资源,逐步建立多层级的应急物资中转配送网络。加强区域物资统筹调配,建立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管理协调机制。建设政企联通的紧急运输调度指挥平台、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应急装备与服务需求信息平台,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减少物资转运环节,提高救灾物资运输、配送、分发和使用调度管控水平。推广运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高技术配送装备,推动应急物资储运设备集装单元化发展,提升应急运输调度效率。建立应急物资优先通道和快速通行、快速通关机制,提高应急物流配送效率。借助社会力量,与大型物流企业深入合作,提高应急物资分发和配送能力。

第七章 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一)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强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推动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应急通信网络、指挥网,建设公专互补、宽窄融合、固移结合的无线通信网与广域覆盖、随遇接入、资源集成的应急卫星通信网。

加强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应用:推广应用应急管理大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对接国家和省厅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提升海量数据存储汇聚、分析关联、共享开放的大数据资源服务能力。完善面向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五大业务领域应急管理业务应用体系,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执法互联网+应急应用。推进应急管理云计算平台建设,完善多数据中心统一调度和重要业务应急保障功能,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加快推进监测预警系统的全覆盖和智能化:推动自然资源、水利、农业、林草、气象、地震等部门的灾害和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建立面向全灾种的自然灾害感知网络。搭建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公共信息平台,提高城乡重大风险防控与突发事件处置能力,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公共安全治理新格局。推动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加强工业互联网在安全生产中的融合应用,提升工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

加强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加快推进危险化学品监管信息共享平台、烟花爆竹安全监管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完成所有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数据的接入,推动升级改造现有烟花爆竹视频监控系统。加快建设应急指挥信息网、应急管理综合应用信息化平台,推进信息系统深度融合。

(二)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

加强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机制,将应急管理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必修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干部成长机制、成才通道,落实人员定期培训,鼓励应急管理干部参加继续教育,落实公务员录用、公开遴选、人才引进等方式,构建结构合理、梯次完备、衔接有序的人才格局。加强人才交流,探索建立安全监管人员与企业人员双向挂职交流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应急职业的工资待遇保障、荣誉激励、表彰奖励和疗休养等方面的政策。

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目录清单,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招录政策,拓展急需紧缺人才培育供给渠道,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特种作业人员实操考试基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实施基层应急人才特岗计划、应急救援指战员培养计划、应急管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

(三)鼓励安全应急产业发展

优化安全应急产业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鼓励安全应急产业全产业链向纵深发展、向中高端迈进。鼓励工程抢险救援装备、应急救援物资紧急投送设备、高空消防车、北斗导航设备、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设备、生命探测仪、医疗防疫应急物资等装备产品的研发,推动安全应急装备产品智能化、轻型化、标准化发展与应用。加快发展安全应急服务业,鼓励企业提供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鼓励应急产业在本地园区落地。


第八章筑牢人民防线

(一)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扎实推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切实转化为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生动实践,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自觉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两个大局、坚持两个至上、统筹两件大事、强化两个根本、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将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列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树牢安全发展理念专题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干部学习培训必修课程和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推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校和干部培训的内容。对新调整的党政领导干部、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分级分批组织开展轮训,组织宣讲团赴企业开展宣贯活动。

(二)树牢安全应急意识

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全媒体、多方式、多渠道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完善应急广播体系:构建覆盖全市应急广播信号综合传输网络,确保有效打通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2022年底前,灾害事故多发易发频发应急广播平台全部建成,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人口覆盖率95%以上。

强化灾害事故警示教育:汇编制作近年典型灾害事故典型案例和警示教育片,深入开展以案说法活动,增强全社会应对重大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

(三)提高公众应急能力

建设市应急管理融媒体中心:推进应急管理与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应急管理全媒体传播工程。加强与融媒体中心、红网等主流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现有政务平台,定期发布应急管理新闻信息和知识常识。

建设应急科普精品:积极参与国际地震日、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消防宣传日、森林灭火宣传月、安全生产月等主题活动,推广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应急科普读物、教材、动漫、游戏、影视剧等宣传教育产品,大力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

(四)培育安全应急文化

培育应急管理队伍政治建设文化:积极打造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应急管理队伍政治建设文化,切实加强以听党指挥铸铁军、较真碰硬敢斗争、雷厉风行提效能、清正务实保民安为总要求的应急管理队伍作风建设。

推动安全应急文化宣教平台建设:实施安全应急知识普及工程,将安全应急文化纳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施安全应急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安全应急文化数字化建设。建设辐射全市、覆盖重点行业领域、符合当地实际的警示教育培训基地、网上科普宣教平台和应急虚拟体验馆。

推进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推动安全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体系,建立家校共育机制。引导高校学生主动参与应急管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营造全社会关注应急管理氛围。

建设多层次安全应急文化载体:推动安全应急文化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等各类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安全应急文艺演出,推动安全应急文化教育纳入文化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

(五)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推进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按照《湖南省加强乡镇(街道)应急能力建设工作方案》,2022年底前完成全市乡镇(街道)六有(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村(社区)三有(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建设,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形成市、乡、村级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管得住。

加强基层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推进信息化向基层延伸,推动安全风险网格化监管工作的规范化、长效化,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对接基层党建、平安建设网络,逐步实现基层安全风险网格化监管全覆盖。

加强基层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物资储备建设:推动基层结合当地灾害特征建设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分类推动工厂、学校、医院、家庭等应急物品储备标准化建设,鼓励家庭和单位根据需要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

(六)增强社会动员能力

提升市场参与能力:推动建立市场力量有序参与应急管理的机制,进一步夯实应急管理的社会基础。落实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强化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高危行业领域(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特种设备等)依法强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引导和推进其他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建立健全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制度,健全各级财政补贴、农户自愿参加、保费合理分担的机制。鼓励开发应急相关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面,建立应对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

强化社会协同能力:构建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组织服务平台,统一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形象标识,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督管理,增进政府与社会救援力量组织之间的联络和沟通,有序引导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参与。推动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能力分类分级测评,指导提升管理水平和实战能力。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应急管理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快培育发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完善保险机构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应急管理社会治理水平。

加大举报奖励力度:充分发挥“12350”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电话和网络平台作用,鼓励群众举报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鼓励和支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举报和监督。相应奖励资金政策由同级财政落实。

健全信用评价机制:建立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信用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依法建立安全生产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并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修复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约行规、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建立健全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


第九章实施能力提升工程

)城乡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

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方针,坚持统筹规划基本原则,强调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在规划设计防灾避难场所中的主导作用。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督促协调避险移民搬迁工作,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筹布局,依托公园、绿地、广场等场所,逐步向社区、学校、农村等人口密集场所延伸,利用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和人防工程等现有设施,综合建设具备应急指挥、应急避难等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设立应急避难指示标志牌,打造安全韧性城市

按照洪江十四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完成3III类应急避难场所(永久性)建设(其中黔城2个,安江1个),要求具备基础应急设施,可供受灾居民避难(生活)10天以内,服务半径500米左右;其余各乡镇(街道)建设紧急避难场所不少于1个,同步推进村组、社区紧急避难场所建设。

)实施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项目

按照省厅统一部署,依据应急平台体系数据库的顶层设计标准,围绕构建一库一网一平台一图一端一指数,打造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强化企业安全风险源头治理,形成政府部门精密智控合力,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建立健全应急信息、应急预案、应急资源与资产、应急演练和培训、应急资质评估、应急统计分析、事故应急救援案例、应急政策法规、应急决策与模型、应急空间信息等相互兼容、信息共享、扩展性强的业务数据库。不断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建立数据资源平台,整合安全监管与应急保障、环境保护、治安防控、消防安全、道路交通、信用管理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建立共享互通的风险数据库,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职能监管信息平台,构建应急值守管理、风险预测预警及安全保障等信息平台和应急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平台和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平台功能,提高指挥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整合各层级、各有关单位的应急资源,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大型应急装备和设备、风险源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危化品重大危险源物流感知网建设,接入危化品企业监测数据、重大危险源监控视频,实现一、二级重大危险源接入率100%

)配合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工程

对不符合规划、安全环保不达标、存在环境污染风险的现有化工生产企业,分类实施就地改造、异地迁建、关闭或转产,实现化工企业安全发展、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防止因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生态污染。加强河道综合整治、水面保洁及水环境生态修复,重点抓好沅水河段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重点抓好雪峰金矿区综合治理等项目;提高城区水环境质量,重点抓好相思湖综合治理等项目,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治理情况。

督导落实废井矿山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工程。开展尾矿库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完善覆膜、压土、排洪、堤坝加固等措施,阻断其污染扩散途径。重点推进雪峰山金矿区、黔城镇煤矸石矿区,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五)推动自然灾害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工程

按照全市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统一部署,进一步推动全市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和重点区域抗灾能力摸查,客观认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全面掌握全市和各乡镇灾害风险和重点隐患。针对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清查对自然灾害承灾体和综合减灾能力2个大类、7个中类、31个小类清查对象的逐一摸排所形成的9051条采集数据,同步建设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灾害重点隐患数据库、灾害风险分布图、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为全市各级各部门应对自然灾害、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针对自然灾害等重点风险隐患区域,通过统筹督促市直相关部门建设全方位的监测感知网络,构建多系统融合、多部门共享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做到重点区域感知全覆盖、监测数据全汇集、风险早识别、预测精细精准、预警靶向发布,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分析研判、风险评估、预警能力,为有效防范应对自然灾害提供技术支撑。

(六)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配合水利局统筹推进农村水利、城市水利、生态水利,着力完成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任务,补齐病险水库、重要堤段、易淹易涝城市等突出短板,增强抗旱水源配置、完善灌区工程设施体系,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强化水利信息化水平和基层防灾能力,基本建立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谐的现代水利体系,有效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服务民生能力、生态保障能力、科学发展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常态化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认真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切实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尽可能延长预见期,为防汛抗旱争取时间、争取主动;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和监测预警工作,重点做好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防御工作,加强对各类水利工程,尤其是病险水库和在建水利工程的巡查值守,确保安全度汛;严格执行汛期限制运行水位,充分利用水利工程防洪减灾作用,以抗旱准备工作为重点,提前做好蓄水保水工作,为用水高峰提供保障。
第十章  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党委、政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进一步落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增强规划的引领力、约束力和执行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加强工作衔接,明确工作任务,分解工作目标,确立工作进度,压实工作责任,切实把工作做实做细,形成应急管理工作合力,确保规划的实施到位,推动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加大资金保障

市委市政府应完善应急管理资金保障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管理资金动态增长机制,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三)加强规划衔接

应急管理部门要组织编制本、本部门应急体系规划和实施方案,在规划内容上与本规划有机衔接,在实施方案中明确实施责任主体和保障措施。同时,把应急体系规划纳入本、本部门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研究、部署和检查,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注重与各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内容的协调衔接,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四)加强考核评估

加强督查督办和跟踪催办,围绕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政策,统一绩效考核评估标准,制定分解目标任务落实方案和重大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将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考核、评估、激励和问责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及综合评估,按要求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保障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顺利完成。